新闻动态

国别和区域研究系列讲座:商人、知识分子、劳动者——柬埔寨华人社区的调适与转型

  2021年12月15日,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柬埔寨研究中心邀请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罗杨研究员做了题为“商人、知识分子、劳动者——柬埔寨华人社区的调适与转型”的讲座。本期讲座由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柬埔寨研究中心、体育365东南亚系、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联合主办。体育365吴杰伟、谢侃侃老师和20多名员工参加了本次讲座。

 

  罗杨老师首先以柬埔寨历史从“四面佛”到“四面城”的转变简要讲述了华人移民柬埔寨的历史。柬埔寨在扶南时期曾是强大的海上贸易王国,到了真腊-吴哥时期转变为中南半岛上的宗教中心,“四面佛”的形象象征着宗教的神圣性。15世纪暹罗攻陷吴哥,柬埔寨迁都金边,它的历史从北部山地轮转回南部海洋,金边“四面城”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海上贸易的枢纽,大量华人移居至此。 华人最初是以经商的方式“嵌入”柬埔寨。罗杨老师从乡村中的落社华人、市镇、首都金边三个地域层级,分析了华人在柬形成的商业网络。落社华人的担子恰似外部市场与土著社会的“交汇点”和“交换点”。落社华人之上是市镇这个地域层级,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多以市亭为中心,其次是通常在沿河的交通要道有一条海傍街。这样的典型结构使它跟落社华人的担子一样具有“中间性”,各个族群汇聚在市亭交易,海傍街则联系着乡土和外部市场。殖民时代的柬埔寨能够真正称得上城市的是首都金边,相比之下,金边华人商号的生产性和综合性更强。从落社华人、市镇到金边,是整个柬埔寨华商的网络体系,正是保持了跟高棉本土社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华人才能够维持生计。这个商业网络也如同一个个钩子,将华人社会内部各个层级、华人社会与高棉土著社会、更广阔的外部市场联系起来。法国殖民者发现了华人在商业方面的独特作用,因而采取柬、华分治策略,商人是这一时期华人社会的精英阶层。

    

 

  殖民时代末期,华人社会的人口、阶层结构发生变化,中国、柬埔寨先后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中柬关系发生变化,华人社会拉开变革和转型的序幕,最重要的是出现新、旧两派。罗杨老师先以桔井市的中山学校为例,通过中山学校的校政改革,分析了在各省份的华校内部,新派知识分子与旧派华商的斗争。而在金边华人社会,改换旧版教科书事件是新旧两派在意识形态领域最针锋相对的较量。柬华侨社中的新派知识分子在华校中积蓄的力量,在1956年底欢迎周恩来总理访柬的活动中被完全地释放出来。华人社会的各个地域层级之间有了以信函、报纸等文字方式和不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联系,组织和动员方式的变化是柬华侨社的一次深刻转型,也标志着知识分子取代华商,成为华社的主导,形成覆盖全柬的文化网络。

  柬埔寨进入民族国家的建设时期后,华人成为国家的公民和劳动者。西哈努克将自身“世俗化”的同时将劳动“神圣化”,劳动成为国家规训和利用国民身体,反之亦是国民的身体融入国家的又一种方式。华人“劳动”的意义更为丰富,首先,他们是在证明华侨是热爱劳动的,进而证明他们支持柬埔寨的国家建设;其次,在劳动的“场域”里,跟其他族群形成合作且竞争的关系。如果说华商阶层以经济的方式、而知识分子阶层以文化的方式嵌入这个国家的话,那么,如今华人是以实实在在的身体的付出融入,他们为柬埔寨的国家建设洒下汗水甚至血液,留下了公路、水坝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印记。

  纵观柬埔寨华人社会发展历史,在柬埔寨从殖民时代向民族国家建构和建设的过程中,倘若将华人作为一个整体,可以看到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的方式、性质及角色在进行调适和转型。

 

 

  讲座的最后,吴杰伟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对罗杨老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点评,谢侃侃老师结合印尼华人问题对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及政治立场的变化进行了评论。在问答环节,罗杨老师与师生就华人新旧派斗争、华人移民身份认同、知识分子概念界定以及殖民者与华商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图/文:巩洁)